现在买车的人很多,从11月起有17家车企自掏腰包,为年底前下单的客户承担购置税差额,如果车辆无法在2025年前完成交付,厂家会补上差价,最高能补一万多元,这笔钱不是国家出的,而是厂家自己承担,他们担心明年政策变化会导致客户流失。
因为从2026年开始,新能源车的购置税优惠会减少一半,最高只能减免一万五千元,而且插电混动车型需要纯电续航达到一百公里才能享受这个政策,很多旧款混动车就不符合条件了,厂家知道现在等车的人多,担心他们拖到明年买车会多花钱,所以提前承诺帮顾客省下这笔钱。
小米、蔚来、理想这些新兴品牌和长安、广汽这类老牌企业都参与进来,说明这件事不只是小厂着急,大厂也跟着行动起来,补贴方式多种多样,有抵扣券、尾款减免、现金返还,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尽快下单,我注意到一些热门车型等车时间超过三个月,用户确实感到焦虑,担心提车晚了会吃亏,厂家这一招其实是将“等车风险”转换成了“服务保障”。
技术门槛正在慢慢提高,以后插电混动车的纯电续航如果达不到100公里,就没办法享受免税政策,这对比亚迪和吉利这些电池技术强的公司来说是个机会,但对那些依赖低续航混动车勉强维持的品牌却带来很大压力,市场自然会淘汰掉跟不上发展的企业,这种趋势谁都阻挡不了。

销量数据确实能说明情况,十月份新能源车卖出一百七十一万多辆,渗透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一,前十个月累计销售突破一千三百万辆,增长势头很猛,中汽协提到车企都在抓紧推出新车型、扩大生产规模,趁着政策优惠期全力冲刺销量,一边是国家逐步减少补贴力度,一边是厂商加大促销优惠,消费者反而觉得现在不买就会吃亏,连带着一些冷门车型也跟着热销起来。
说实话,这种热闹显得有点虚,表面上是大家在抢购,背后其实是政策推动下的无奈选择,厂家花钱来争取时间,用户图个心里踏实,但长远来看,还是要靠技术和服务来赢得信任,现在大家拼的是谁能稳定住订单,谁又能快点把好车造出来。
Copyright © 2025 128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