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国家网信办和工信部联合行动,针对汽车行业的网络乱象展开治理,他们梳理出五种常见且影响较大的行为,这些行为并非普通用户表达意见,而是有人刻意策划,利用流量获取利益,同时损害企业品牌形象。
现在网上有些人专门骂汽车公司的老板,不谈车子本身,只说他们的人品怎么样,抖音、头条、快手这些平台上,不少账号名字看着像专业测评,其实内容全是发泄情绪,这些人编故事、贴标签,把产品的问题说成是“老板不行”,再靠平台算法推给更多人看,这种内容根本没有数据支持,全靠煽动情绪,早就变成流水线生产了。
有人在网上编造假消息,说某个汽车厂快要倒闭,员工会被裁员,微信、微博和头条上出现大量账号,配合伪造的截图和所谓的内部消息,搞得大家心里很不安,这些账号大多是在2023年下半年集中冒出来的,正好赶上新能源车开始打价格战,它们发帖的时间经常和企业搞促销活动的节点重合,看起来不像是偶然发生的事。

更厉害的是那些剪辑高手,他们不自己写东西,专门找车主抱怨、售后纠纷和碰撞测试的片段拼在一起,再起个标题说“国产车不行”或“外资才是王道”,他们不讲事实,只讲立场,故意挑起争吵,平台算法一推送,连平时不关心车的人也看到了,影响范围就越来越大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数据造假,有些榜单自称权威,实际数据全是编的,跟官方记录完全对不上,这些榜单不是为了帮大家选车,而是给特定品牌拉流量,让消费者犹豫观望,最后去买他们推荐的车,这种做法已经偏离了评测本质,变成刻意引导舆论。
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被封号后又重新冒出来的账号,他们换个名字、换到别的平台,继续发表主观评测,专门挑某个品牌的小问题放大,包装成所谓的真相,这些人在不同平台之间跳来跳去,像打游击一样,单独封掉一个账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,这次整治行动明确提到,主观评价如果带有恶意抹黑,也属于违法行为,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车企之间互相使坏,但很多人猜测,背后可能有第三方在操控。
Copyright © 2025 128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