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,两个消息让固态电池彻底“破圈”:
一是某头部新势力车企官宣:2026年上市的全系高端车型,将搭载能量密度400Wh/kg的半固态电池,续航直接拉到1200公里;二是国内某固态电池企业发布公告,其硫化物电解质的量产良率已稳定在88%,单Wh成本较去年下降22%——这是行业首次突破“良率85%+成本降20%”的商业化临界点。

如果你还把固态电池当“实验室概念”,那可能要错过这波从“技术验证”到“规模落地”的拐点了。今天我们就聊透:为什么说固态电池的空间刚打开?“主升浪”真的要来了吗?
一、为什么现在说“空间打开”?三重信号确认拐点
固态电池的“火”不是第一次,但这次的核心差异是:从“讲故事”变成了“能落地”。三个信号足以证明它的空间彻底打开:
1. 技术信号:量产良率突破“生死线”
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卡脖子问题,一直是“良率低、成本高”。而现在:
电解质端:硫化物路线(能量密度最高的路线)的量产良率,从2023年的60%左右,突破至85%以上(清陶、卫蓝等企业数据),部分企业甚至做到90%;氧化物路线的良率早已稳定在95%以上,成本接近传统锂电的1.5倍。
电芯端:半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从500次提升至1200次(接近传统锂电的1500次),低温性能(-20℃放电效率)从60%提升至85%,彻底解决了传统锂电的“低温续航崩”问题。
行业共识是:良率85%+成本比传统锂电高50%以内,就是固态电池商业化的“生死线”——现在,这条线已经被踩破了。
2. 政策信号:从“鼓励”到“强制配套”
政策端的支持,已经从“研发补贴”升级为“产业绑定”:
多个新能源汽车重点省份(如广东、安徽)明确:2027年之后,新立项的新能源车项目,必须配套半固态及以上电池;
国家能源局将“固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”纳入新基建重点,单个项目最高补贴30%;
工信部在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5-2030)》中提出:2030年固态电池在新能源车中的渗透率要达到30%,对应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。
政策的“强绑定”,直接给固态电池的市场空间画了“保底框”。
3. 需求信号:下游在“抢产能”
以前是电池企业追着车企推产品,现在是车企“预付定金抢产能”:
某新势力车企向卫蓝新能源预付10亿元,锁定2026-2027年的半固态电池产能;
宁德时代的半固态电池产线,已经接到了5家车企的“排他性订单”,产能排期排到了2028年;
储能端,国家电网的长时储能项目,首次将固态电池纳入招标范围,要求循环寿命不低于10000次。
下游的“抢订潮”,本质是对“固态电池解决传统锂电痛点”的共识——续航不够、安全隐患、低温拉胯,这些用户最在意的点,固态电池都能解决。
二、“主升逻辑”:不是炒概念,是商业化落地的“硬支撑”
很多人觉得固态电池是“资金炒作”,但这次的主升逻辑,是“技术+成本+需求”的三重硬支撑:
1. 成本曲线:从“奢侈品”到“平价化”
固态电池的成本下降速度,远超市场预期:
2022年,半固态电池的成本是传统锂电的3倍;2024年,已经降到1.5倍;行业预测2026年将降至1.2倍,2028年与传统锂电持平。
成本下降的核心是“规模效应+技术迭代”:比如硫化物电解质的原材料成本,随着高纯度硫的国产化(以前依赖日本进口),下降了40%;固态电芯的自动化产线,良率每提升10%,成本下降15%。
当成本接近传统锂电,固态电池的“替代刚需”就会彻底爆发——毕竟用户愿意为“续航翻倍+无自燃风险”多付10%的成本,但不会接受多付50%。
2. 产业链: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全链贯通”
以前固态电池是“某一个环节行,其他环节拖后腿”,现在是全产业链都跟上了:
上游材料:国内企业实现了高纯度硫(99.999%)、复合氧化物的量产,摆脱了对日本、韩国的依赖;
中游核心:电解质(硫化物/氧化物)、固态正极(富锂锰基)、专用设备(真空封装机)都有头部企业布局,比如北方华创的固态电池烧结设备,已经进入宁德时代的产线;
下游应用:车企的电池包设计、储能系统的集成方案,都针对固态电池做了适配——比如某车企的新平台,专门预留了固态电池的“薄型化空间”。
全产业链的成熟,意味着固态电池不是“某家企业的独角戏”,而是整个行业的“集体升级”。
3. 替代刚需:传统锂电的“痛点”就是固态的“机会”
传统锂电的三个致命痛点,都是固态电池的优势:
续航:传统锂电的能量密度天花板是300Wh/kg,固态电池能做到400-500Wh/kg,对应新能源车续航从600公里到1200公里;
安全: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,彻底解决了“自燃风险”——某测试机构的数据显示,固态电池针刺后无明火、无爆炸;
低温性能:传统锂电在-20℃的放电效率是50%,固态电池能做到85%,北方用户冬天不用再“续航打对折”。
这些痛点,都是用户愿意买单、车企愿意投入的“硬需求”——不是“要不要换”,是“必须换”。
三、产业链“抢跑者”:核心环节的机会在哪?
固态电池的主升,不是“全产业链普涨”,而是“核心壁垒环节先涨”。重点看这三个环节:
1. 中游:核心壁垒——电解质
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“心脏”,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:
硫化物路线:能量密度最高,是全固态电池的核心路线,但技术被日本(丰田、住友)垄断多年。国内企业中,清陶能源、中科院物理所的硫化物电解质已经进入中试,良率88%;
氧化物路线:技术成熟,成本低,是半固态电池的主流路线。国内企业如卫蓝新能源、国轩高科的氧化物电解质,已经实现量产;
聚合物路线:柔性好,适合穿戴设备,但能量密度低,主要玩家是紫建电子、博力威。
谁掌握了电解质的量产能力,谁就掌握了固态电池的“定价权”。
2. 中游:固态正极——能量密度的“放大器”
传统锂电的正极(三元/磷酸铁锂)不适合固态电池,必须用“固态专用正极”:
富锂锰基:能量密度是三元的1.5倍,是固态电池的核心正极材料。国内企业如容百科技、当升科技,已经实现富锂锰基的量产;
硫化物正极:与硫化物电解质的兼容性最好,国内企业如贝特瑞,正在开发硫化物正极材料。
固态正极的技术突破,直接决定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上限。
3. 上游:材料——“稀缺性”决定溢价
固态电池对材料的纯度要求更高,部分材料会出现“短期紧缺”:
高纯度硫:以前主要用于化工,现在固态电池需求爆发,国内纯度99.999%的硫产能不足,头部化工企业(如云天化)正在扩产;
复合氧化物:用于氧化物电解质,国内企业如江化微、沪硅产业,已经实现量产;
锂资源:固态电池的锂用量是传统锂电的1.2倍,锂资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。
四、主升前的“清醒剂”:这些风险不能忽视
虽然固态电池的空间打开了,但“主升浪”不是“无风险上涨”,这三个风险必须警惕:
1. 技术路线“赌错”风险
现在有硫化物、氧化物、聚合物三条路线,谁是“最终路线”还没定:
如果未来全固态电池是硫化物路线,那押注氧化物的企业可能会掉队;
如果半固态电池是过渡,全固态是最终形态,那现在布局半固态的企业可能面临“技术迭代风险”。
对投资者来说,“不押单一路线”是更稳妥的选择。
2. 量产“掉链子”风险
实验室的良率,不代表量产的良率:
某企业的硫化物电解质在实验室良率是90%,但量产时因为设备精度问题,良率降到了75%;
固态电池的一致性要求更高,某车企的半固态电池测试中,出现了“批次间续航差异10%”的问题。
量产的“稳定性”,才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力。
3. 预期差风险
现在资金已经提前炒高了固态电池的预期,如果落地进度不及预期(比如良率下降、成本降不下来),可能会出现“戴维斯双杀”。
五、普通投资者:如何理性应对“主升预期”?
不要因为“主升预期”就盲目追高,这三个原则要记住:
1. 看“落地进度”,不追“情绪热点”:优先关注有量产订单、良率稳定的企业,而不是“只发公告不落地”的企业;
2. 做“产业链均衡”,不押“单一环节”:同时布局电解质、正极、材料企业,分散路线和环节风险;
3. 赚“长期成长”,不赚“短期快钱”: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是3-5年的过程,不要期待“一周涨50%”,要赚行业成长的钱。
结语:固态电池的主升,是“厚积薄发”不是“一蹴而就”
固态电池的空间打开,不是“突然的风口”,是过去10年技术积累、政策支持、下游需求共振的结果。它的主升浪,不是“资金炒作的泡沫”,是“解决用户痛点、替代传统锂电”的必然。
但投资永远要理性:机会大,不代表没风险;空间打开,不代表马上就能涨。
(注:本文仅提供市场分析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)
Copyright © 2025 128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