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市场的大门正缓缓关闭,曾经的中国汽车“第一大出口目的地”头衔,如今已让位于墨西哥。
根据乘联分会最新数据,2025年前9个月,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量仅为35.77万辆,同比骤降58%。这一暴跌直接导致俄罗斯从中国汽车第一大出口国滑落至第三位,被墨西哥(41.07万辆)和阿联酋(37万辆)反超。曾经,中国车商在俄罗斯每出口一辆车就能获得数万元净利润,而现在这个“躺赚”的时代已然落幕。
01 税收风暴
俄罗斯市场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关税政策的重大调整。2025年1月起,俄罗斯将进口汽车关税从原来的水平大幅上调至20%-38%,导致中国汽车清关费用最高增加约2600元人民币。更严厉的打击接踵而至——2024年10月起,俄罗斯车辆报废税暴涨70%-85%,尤其对于发动机排量2-3升、车龄超过3年的汽车,报废税从约11.4万元人民币飙升至20.8万元,涨幅高达83%。

02 市场深寒
高额税收不仅挤压了中国车商的利润空间,更显著推高了俄罗斯市场的汽车售价。在莫斯科经营中国汽车4S店的王老板感叹:“税率一下子涨了70%-85%,一辆车的成本凭空增加几万人民币,我们只能提价,销量直接腰斩。”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浓厚。许多俄罗斯客户期待着丰田、宝马等西方品牌重返市场,进一步影响了中国汽车的销售。

03 连锁反应
市场剧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2025年一季度,俄罗斯关闭了274家汽车展厅,其中78%是中国品牌门店。部分中国车企已开始调整战略布局。奇瑞公开宣布缩减俄罗斯业务,长城、吉利销量也出现腰斩。一些出口商坦言,他们正在减少或暂停对俄汽车出口业务。

04 转型之路
面对困境,中国车企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。本地化生产成为关键战略。长城汽车在俄罗斯的KD工厂实现了65%的本地化率,有效规避了高额进口关税。同时,车企开始调整市场布局,将资源转向墨西哥、阿联酋等新兴市场,这些地区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新增长点。
完善售后体系也迫在眉睫。在俄罗斯,中国品牌新能源车电池维修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,建立本地化服务网络成为当务之急。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。一位在莫斯科经营4S店的中国商人回忆,两年前他的门店月销量最高达300辆,如今店里堆了几十辆库存车,即使打五折也少人问津。行业专家指出,前两年的高增长只是“外资撤出后的填补式增长”,缺乏长期竞争力。如今中国企业必须从“赚快钱”转向“扎深根”的模式,这场转型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培育期。
Copyright © 2025 128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