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公安部发布的《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》征求意见稿引发广泛关注,其中“乘用车启动后默认百公里加速不少于5秒”的规定,成为汽车行业与公众讨论的焦点。这一政策背后,折射出新能源车快速发展中安全与性能的深层博弈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技术逻辑:直击新能源车性能痛点
新能源车因电机特性,加速性能远超传统燃油车。部分车型零百加速已突破3秒大关,但这种“性能过剩”暗藏风险。数据显示,近年新能源车加速失控事故中,超60%发生在低速蠕行或停车场场景,核心原因正是驾驶员对瞬时扭矩爆发的操控准备不足。公安部通过默认加速限制,将车辆性能拉回至驾校教练车(普遍8-10秒)与普通燃油车(8-15秒)的安全区间,从技术源头降低误操作概率。
安全优先:从“参数竞争”到“责任回归”
政策要求车企在默认模式下优先保障安全性,而非默认展示极致性能。例如,纯电动车需配备踏板误踩抑制功能,通过传感器检测不合理操作并切断动力,类似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的“请抬脚”警示系统。这一设计直指低速场景事故高发痛点——今年深圳某小区新能源车误踩加速踏板撞毁围墙的事件,正是典型案例。政策本质是要求车企将安全责任前置,避免以“性能噱头”转移用户对驾驶风险的关注。
性能需求:灵活切换而非“一刀切”
政策并未禁止高性能车生产,而是通过“默认模式+手动切换”实现平衡。用户若需更强动力,可自行切换至运动模式,但需承担更高操作风险。这种设计既保障了普通用户的安全需求,也保留了性能车市场的生存空间。正如汽车博主韩路所言:“5秒加速已足够快,需要更快时手动切换,也是对自身责任的提醒。”
行业影响:倒逼技术回归理性
华为余承东曾公开批评部分车企“2秒加速无意义”,指出单纯比拼参数是行业误区。当前,部分车企为争夺市场,过度追求加速数据,却忽视底盘调校、动力匹配等基础技术,导致车辆易失控。新规若落地,将迫使车企从“参数内卷”转向“安全创新”,例如优化动力输出曲线、提升ESC车身稳定系统响应速度等,推动行业回归技术本质。
争议与展望:安全与体验的持续博弈
尽管政策获多数支持,但仍有争议:部分网友认为“底盘调校才是关键”,限制加速时间治标不治本。然而,从实施逻辑看,政策通过默认模式降低新手误操作风险,同时允许用户按需解锁性能,已实现风险与体验的平衡。未来,随着辅助驾驶技术普及,如何将加速限制与智能驾驶场景结合(如根据路况自动调整动力输出),或成为下一阶段政策优化的方向。
公安部的这一举措,本质是在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阶段,为行业划定安全底线。它提醒我们:汽车技术的进步,不应仅是数字的突破,更应是对生命责任的坚守。
Copyright © 2025 128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