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高价买的高性能电动车,每次启动后默认模式却比出租车还慢,不少车主都觉得这新规简直是“阉割了电动车的灵魂”。
就像一位性能车爱好者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的那样:“我花大价钱买的高性能版,结果默认模式比出租车跑得还慢?”就在昨天,工信部针对《新能源汽车驾驶模式规范》公开征求意见,里面明确规定,纯电动车和插电混动车每次重新启动后,默认驾驶模式得设成0-100km/h加速时间超过5秒的“温和模式”。
这意思就是,哪怕你买的是高性能车型,每次上车点火后,车子也不会默认就进入那种“狂躁”的状态。 其实这新规也不是说不让车辆有高性能驾驶模式,那些就爱追求推背感的车主,还是能手动切换到运动、赛道这种高加速模式,好好享受一把瞬时加速的快感。

不过切换的时候不是点一下就行——新规要求驾驶员得主动确认才行,而且切换到高加速模式后,车里还得一直显示光学警示信号提醒你。
除了加速上的限制,新规还要求电动车得装“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”,车子在静止或者慢慢蠕行的时候,能检测到误踩情况,及时抑制动力输出,还得用明显的信号提醒驾驶人。
至于电池安全,另外有团体标准要求锂离子电池建立“多级预警机制”,通过温度、阻抗、电压电流、气体浓度这些传感器实时监测,数据处理单元得在100毫秒内完成分析并触发报警。 为啥要搞这么个规定呢?说到底还是现在新能源车的加速性能,早就远超咱们普通燃油车了。

电机的特性摆在那儿,能瞬间爆发出峰值扭矩,有些车型零百加速都能跑到3秒级,甚至还有冲进2秒区间的。这种“秒杀级”的性能带来驾驶乐趣的同时,也埋下了不小的安全隐患。

有医学研究显示,普通驾驶员从发现危险到踩下刹车的平均反应时间得1.5秒。要是车辆默认加速太激进,突发状况下很容易因为操作失误把事故风险放大。5秒的加速阈值其实是经过精心计算的“安全锚点”——既保留了日常超车、并线需要的动力,又通过限制极端性能,给驾驶员留足了反应时间。
汽车博主韩路就说:“5秒已经够快了,手动切换一下也是给自己提个醒”,毕竟驾校教练车和大部分油车都比这慢,大家本来就更适应这种节奏。 新规征求意见稿一出来,汽车行业里就炸开了锅。
支持的大多是安全机构和一些传统车企,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就说,这是对新能源车“野蛮生长”的必要矫正。保险公司也挺乐意,觉得这能降低赔付风险,有家大型险企还测算过,要是新规全面实施,新能源车保费说不定能降5%-10%。
但反对的声音也挺强烈,最激动的就是那些性能车爱好者,直言这是“阉割了电动车的灵魂”。网上的观点也分裂得厉害,就像网友“不是郑小康”说的,这就是一刀切,根本解决不了飙车问题,还不如加强驾驶培训,让喜欢开快车的人去赛道上玩。
其实核心问题就是“性能和驾驶能力不匹配”——咱们把超跑级的动力给到普通人,但却没配套超跑级的驾驶培训和驾照分级。你看澳大利亚开法拉利得有“超级驾照”,意大利新手都不能开7秒内破百的车,这些做法其实都挺值得咱们借鉴的。
而且这加速限制,只是汽车安全全面升级的一小部分。公安部还打算探索把辅助驾驶的操作规范,也纳入驾驶人的培训和考试里。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就明确说过,现在咱们市场上卖的车,那些所谓的“智驾”系统,根本不具备“自动驾驶”功能。
小米SU7最低售价:21.59万起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.07懂车实测空间·性能等车友圈30万车友热议二手车16.30万起 | 1116辆这些系统都还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,说白了就是帮驾驶人干点儿动态驾驶的活儿,车最终还是得人来操控,驾驶人才是真正的责任主体。
另外,像禁止驾驶员操作、观看车内前座娱乐显示设备的规定,也不是啥新鲜事,交通部好多年前就发过正式公告,禁止所有汽车驾驶员操作或观看车内前座的DVD、电视这类娱乐设备。
这场新规之争,其实正反映了汽车行业转型期的矛盾碰撞。就像上世纪90年代日本车企搞马力竞赛,结果飙车成风,后来车企们就达成了“280匹上限”的君子协定,现在中国电动车行业,也到了性能狂欢之后回归安全的阶段。
政策制定者显然是把“安全优先”放在了“驾驶自由”前面,毕竟5秒破百的速度,日常开完全够用,高速超车也有富余,真要追求刺激,去赛道上放开了跑,也没人拦着不是?
Copyright © 2025 128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