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能源汽车市场的“技术路线之争”从未停歇:纯电派信奉“终极环保”,插混党坚守“无续航焦虑”,增程粉力挺“城市用电长途用油”。到底谁能笑到最后?乘联会10月销量数据给出了意外答案——三条路线齐头并进,但增速差距却暗藏格局变化,今天用硬核数据拆解真相,看看哪条路线最适配你的需求!
销量大反转:插混暴涨83%,纯电增速放缓,增程稳中有升

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19.6万辆,同比增长34.7%,其中三条技术路线的表现呈现“冰火不均”:
- 插电混动(含PHEV)销量48.3万辆,同比暴涨83.2%,环比增长12.5%,1-10月累计销量326.7万辆,增速远超新能源整体水平;
- 纯电(BEV)销量62.8万辆,同比增长15.3%,环比微增3.1%,虽仍占市场主导,但增速较去年同期下滑27个百分点;
- 增程式(EREV)销量8.5万辆,同比增长21.6%,环比增长5.8%,保持稳健增长,1-10月累计销量68.9万辆。
最意外的是市场份额变化:插混占比从去年10月的28.7%飙升至40.4%,纯电占比从65.3%降至52.5%,增程占比维持7.1%。曾经被视为“过渡技术”的插混,如今成为增长最猛的赛道,而被寄予厚望的纯电,增速却明显放缓。
三条路线深度拆解:优势、短板与适配人群
插混:从“过渡”到“主流”,靠实用性逆袭
插混的爆发绝非偶然,核心是精准解决了“充电不便+长途刚需”的痛点。10月插混销量TOP3均破5万辆:比亚迪宋PLUS DM-i(5.8万辆)、秦PLUS DM-i(5.6万辆)、吉利银河L7(5.1万辆),这些车型纯电续航普遍达到120km以上,日常通勤可油可电,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3.8-4.5L,比同级燃油车节省50%以上。
适用人群:三四线城市用户、无固定充电桩、经常跨城通勤的家庭。数据显示,插混用户中“充电频率低于每周1次”的占比达62%,证明其“不依赖充电桩”的优势精准击中市场需求。但短板也明显:结构比纯电复杂,后期维护成本略高,部分车型馈电状态下动力体验下降。
纯电:基数庞大但增速承压,依赖补能网络
纯电仍占据新能源市场半壁江山,10月特斯拉Model Y(4.9万辆)、比亚迪海豚(4.2万辆)、五菱宏光MINI(3.8万辆)稳居销量前列。其核心优势是“用车成本低+驾驶体验佳”,百公里电费仅5-8元,比燃油车节省80%,且电机驱动的平顺性、静谧性无可替代。
但增速放缓的原因也很明确:补能焦虑尚未完全解决。乘联会调研显示,纯电用户中“因续航/充电放弃长途出行”的占比仍达37%,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充电桩覆盖率仅41%,限制了其下沉渗透。适用人群:一二线城市用户、有固定充电桩、主要用于城市通勤的消费者。
增程:精准卡位细分市场,稳扎稳打
增程路线虽增速不及插混,但凭借“无里程焦虑+纯电驾驶体验”,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。10月理想L系列销量4.6万辆(增程为主)、零跑C11增程版1.2万辆、问界M7增程版1.1万辆,这些车型普遍聚焦“大空间+智能化”,纯电续航150km以上,增程器仅作为“充电宝”,彻底规避了馈电顿挫问题。
核心优势是“长途无忧+城市省电”,理想用户调研显示,90%的日常通勤依赖纯电模式,长途出行无补能焦虑。但短板是高速工况下油耗高于插混,且受“是否属于新能源”的政策争议影响,部分城市路权优势不及纯电、插混。适用人群:注重智能配置、经常全家长途出行的中高端家庭用户。
意外答案:没有“终极路线”,只有“适配需求”
10月销量数据的核心启示的是:新能源市场已从“技术崇拜”转向“用户需求导向”,三条路线并非“非此即彼”,而是形成“三足鼎立”的格局——纯电主导城市通勤,插混覆盖全域场景,增程卡位中高端家庭市场。
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中国消费者需求太多元,有人追求极致省钱,有人看重长途便利,有人痴迷智能体验,没有任何一条技术路线能满足所有需求。从长期来看,纯电会随着补能网络完善(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预计达1000万个)持续扩大份额;插混会在充电不便的区域保持高增长;增程则会向“大电池+高效增程器”升级,巩固中高端市场。
网友的争议也印证了这一点:“家里有桩选纯电,没桩选插混,经常带娃长途选增程”“插混才是现阶段最优解,等充电桩普及了再换纯电”“增程没有技术短板,只是定位不同”。
那么问题来了:你更看好哪条技术路线?如果买车,你会选纯电、插混还是增程?是看重用车成本、无焦虑出行,还是智能配置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,点赞关注,第一时间获取新能源车型最新测评和购车攻略!
Copyright © 2025 128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